臺灣扁鍬形蟲的進階繁殖與飼養

一、種親的取得與選擇

1.取得

a.野生個體:臺灣全島海拔1500公尺以下的森林、公園和果園等地均有機會發現其蹤跡,而採集方法有燈光採集、樹液(洞)採集和陷阱誘集等方法,其中以個人經驗來說以樹液(洞)採集到大型個體的機會較高,但不是每個人都有足夠的經驗和時間去分辨並找出哪些地方什麼樣的樹會有蟲,所以我比較推薦的是陷阱誘集法,至於詳細採集方法就不多加贅述了。

b.飼育個體:在網路和蟲店均有販賣。

2.選擇

我是屬於大母蟲主義,野生的話35mm以上,飼育個體38mm以上。(當然這是以本人能夠取得的個體大小而言。)

大母蟲主義:並不是母蟲體型重要性大於公蟲,而是相較於大公蟲主義來說,更為注重母蟲的體型大小甚至重量,因為在國內外數十年的飼育經驗,相同種公下,大種母的後代在數量、重量和體長顯著大於小種母的後代。

圖一、38+mm野生種母。

DSC04393  

 二、繁殖

交配的部分就跳過,因為野生母蟲大部分都配過了,而飼育個體除了小心雄蟲爆雌蟲外也沒有什麼值得注意的。在成熟度方面,野生母蟲就沒這方面的問題,如果是飼育個體,基本上進食1~3個月以上就可以(體長60mm以上的雄蟲建議進食滿2個月以上),至於大鍬用的過冬什麼之類的個人經驗是對後代大小沒有顯著影響,產卵數和孵化率我就沒比較了。

臺灣扁鍬形蟲適合的繁殖方法有木屑繁殖法菇段木繁殖法以及菌床繁殖法。初產雌蟲使用蕈菇段木和菌床繁殖法較易成功,經產雌蟲使用木屑繁殖法可節省成本。

繁殖溫度為室溫,建議不低於20,否則雌蟲活動力會下降或進入冬眠狀態,如果成蟲羽化後還不打算繁殖,可在內翅收好體色變黑後置於20℃下延長壽命,就算38mm以上的大型雌蟲,在台灣夏天動輒30的環境下,也很難撐到大型雄蟲成熟時還維持良好狀態。

雌蟲置入產房後1個月取出再等2星期就可以取幼蟲了。在夏天投產的話,第3週就有機會在木屑層發現幼蟲,不過這時開挖產房大部分都還是卵,建議不要以可以看到幼蟲來當作開挖產房標準。

另外如果是要建立一支優良品系,有系統的飼養幼蟲並詳細記錄生長性狀是必須的,但幼蟲齡數的不統一會造成困擾,因此為了解決此問題,幼蟲飼養要採分齡分梯制,在繁殖時預先準備數個產卵容器,雌蟲在每個產卵容器只待上2週,時間一到立即取出置入另一個產卵容器,這樣每梯幼蟲生長階段相近,在高精確度飼養上會更得心應手。

三、幼蟲的飼養

目前主流的飼養法有植菌段木飼養、醱酵木屑飼養和菌瓶(包)飼養等三種飼養法,以上我均有用過,最推薦的就是菌瓶(包)飼養,原因為最容易掌控食材的狀況。

飼養溫度最高溫不超過28,用菌瓶飼養建議壓在26以下,最低溫不低於18℃,三齡前盡量維持在20以上。沒有溫控設備的蟲友,可以使用季節的溫度變化來達到飼養溫度上的需求。每個人住的縣市,其緯度、海拔和地域氣候均有所不同,故在這裡提供的飼育流程僅供參考,請依實際情況作調整。在6~8月進行繁殖產卵平均溫度27~30℃;9月初為一齡幼蟲,平均溫度28℃;10月底~11月初為二齡幼蟲,平均溫度26℃;11月初為三齡幼蟲第1瓶,平均溫度22;1月初為三齡幼蟲第2瓶,平均溫度18;2月中做蛹室或2月底為三齡幼蟲第3瓶,平均溫度223月中作蛹室或化蛹,平均溫度23;4月初~中之後羽化,平均溫度24℃。重點就在於如何在三齡時進行低溫飼養。

圖二、30年月平均氣溫,取自中央氣象局網站。

123  

註1:月平均資料為30年平均值。每10年更新一次,更新時間為該年1月底前,例如:1981-2010年月平均值資料,更新日期為2011年1月底前完成更新。

註2:梧棲被擋住,另外抓出來。

梧棲 16.0 16.3 18.5 22.4 25.5 27.8 29.0 28.8 27.4 24.6 21.4 17.7 23.0 1981-2010

註3:近年溫度較高,均溫請自行增加1~2

 

本人堅持一齡就要入菌,而且越早越好,所以能採卵就採卵(所以推薦用軟產卵木,而用菌床就可以不用採卵),採完卵後放置於產房木屑進行孵化(怕被線蟲或螨吃掉可以放在濕衛生紙上),木屑濕度比幼蟲飼養時稍濕,當卵快要孵化時,即可入菌,本人喜歡使用省錢飼育法,10隻幼蟲入一菌瓶,因為單獨飼養如果死在菌瓶(杯)裡又不知道的話,就浪費一瓶(杯)菌了,而根據本人十幾年累積幾百隻樣本來看,三齡前群飼和單獨飼養對成蟲大小沒有顯著差異。這樣養著養著,大概在二齡末和三齡初的時候菌也差不多吃完了,換菌的時候也可以順便分公母和重點培育對象。

不過雖然群飼可以淘汰一些孱弱個體但還是會有漏網之魚往往等獨立飼養換到新菌瓶後才發現無法適應因為這些個體之前都是靠著食用其他幼蟲吃過的木屑撐過來的(扁鍬第一次排出的淺褐色糞便會塗在走道上,不久菌絲會再長回去,之後還會再吃一次,當第二次排出深咖分色糞便後,菌絲便無法在其上生長。),所以在換菌瓶後5天內要密切觀察幼蟲狀態如果發現幼蟲爬到表面或到處亂鑽只好取出用木屑養了而這些個體也不適合累代用就隨便養養或賣掉換飼料錢除非是頭幅11mm以上的超大頭公幼蟲就用好一點的木屑養吧

在看到菌吃的差不多了就可以換菌瓶了,這時候把幼蟲依照齡數來分組(如果採分齡分梯制齡數會一樣),並把其中頭幅最大的挑出來進行重點培育,重點培育數量依個人能力自行決定,我重點培育用的是1公升自壓菌瓶,菌種為鮑魚菇。把重點培育的幼蟲挑完後,剩下的就用便宜的菌包、窄口菌或木屑飼養,也可以賣掉賺飼料錢。

那麼有人會發現,都挑大頭幅的幼蟲,如果都公的怎麼辦,母蟲也很重要啊。這點就是母蟲不以頭幅為挑選標準,在換瓶的時候,一定有不少幼蟲已經3齡了,這時只挑3齡的母蟲來進行重點培育,雖然母蟲會很早就羽化,但扁鍬母蟲壽命很長,而且也可以利用溫控法來延長母蟲幼蟲期或蟄伏期,所以不用擔心。

延伸閱讀:臺灣扁鍬形蟲的基礎繁殖與飼養

P.S.  這篇會持續更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quidbu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